甘肅省打造全國重要的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基地行動方案
為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文化強省建設,努力把甘肅打造成為全國重要的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基地,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扛牢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推動文化創(chuàng)新發(fā)展,以敦煌研究院建成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典范和敦煌學研究的高地為引領,以黃河文化旅游帶甘肅段、河西走廊國家遺產線路、紅色文化保護傳承區(qū)為支撐的全國重要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基地,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xiàn)代化甘肅篇章注入強大文化力量。
主要目標是:2025年,完成投資2.7億元,實施文物保護傳承項目156個。持續(xù)推進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9項。新設立備案博物館8家以上。辦好第八屆敦煌文博會。創(chuàng)排音樂劇《常書鴻》《米薇的敦煌》,拍攝《非遺里的中國》和《守護中華文脈》(甘肅篇)大型電視節(jié)目。加快創(chuàng)建嘉峪關長城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qū)。
到2030年,建設一批長城、長征、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標志性基地,打造一批重要文化標識,舉辦一批文化遺產題材主題展覽,創(chuàng)作生產一批文藝精品,推出一批文化遺產研究成果,培育一批有影響力的文化旅游產品,“中國特色·敦煌經驗”文化遺產保護模式國內外影響力進一步擴大,全省文化遺產全面保護、系統(tǒng)保護、整體保護和傳承創(chuàng)新走在全國前列。
二、率先把敦煌打造成為全國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基地
(一)建設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典范。
1.強化系統(tǒng)保護。持續(xù)實施莫高窟壁畫彩塑等石窟本體保護項目、窟頂草方格治沙等環(huán)境提升項目、敦煌研究院院管石窟數字化保護項目。以莫高窟監(jiān)測預警平臺為基礎,聯(lián)通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榆林窟、北石窟寺、西千佛洞,構建覆蓋全省重點石窟寺統(tǒng)一監(jiān)測管理體系。實施文物平安工程,加強文物安全防范。(責任單位:省文物局、敦煌研究院、省公安廳,各市州政府、蘭州新區(qū)管委會。以下任務均需各市州政府、蘭州新區(qū)管委會落實,不再一一列出)
2.建強科研平臺。提升敦煌研究院“兩中心五基地”國家及省級科研平臺發(fā)展水平,爭取組建文化遺產保護全國重點實驗室。推動實施一批古代壁畫、彩塑、土遺址等重點領域和重點方向國家級、省級研究項目,編制一批關鍵技術標準。加快建設文物保護標本庫、墓葬壁畫模擬實驗場。(責任單位:省文物局、敦煌研究院、省科技廳、省市場監(jiān)管局,省內有關高校、科研院所)
3.加快數字化保護。完成敦煌研究院院管六大石窟和省內其他重點石窟寺重點洞窟數字化采集、圖像拼接等工作。整合“敦煌遺書數據庫”“數字藏經洞”等現(xiàn)有資源,構建“數字敦煌”資源平臺,把敦煌研究院建成全球收藏敦煌學文獻資料數量最大、內容最全、成果最權威的專門機構,實現(xiàn)全球開放共享。(責任單位:省文物局、敦煌研究院、省財政廳)
4.擴大敦煌模式覆蓋面。實施敦煌研究院“一院六地”整體發(fā)展三年行動,在院屬各單位全面推行莫高窟文物保護管理、旅游開放管理、科研管理、項目管理、財務管理、人事管理等統(tǒng)一的管理體制機制,實現(xiàn)六大石窟整體協(xié)同發(fā)展。發(fā)揮敦煌研究院文化遺產保護典范引領作用,推動我省文保機構承接實施北京、河北、江蘇、新疆、四川等省(區(qū)、市)石窟寺、土遺址、壁畫、塑像、數字化等文物保護項目,實施吉爾吉斯斯坦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等援外項目,持續(xù)擴大“中國特色·敦煌經驗”國內外影響力。(責任單位:省文物局、敦煌研究院、省政府外事辦)
(二)打造敦煌學研究高地。
1.加強敦煌學、簡牘學學科建設。推動省社科規(guī)劃加大對敦煌學研究的支持力度,將敦煌學重要研究選題培育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爭取依托敦煌研究院設立敦煌學院和碩士、博士學位授予點,辦好博士后工作站。推動蘭州大學、西北師范大學進一步完善敦煌學、簡牘學學科體系建設,推動在省內其他高校設立敦煌學、簡牘學相關學科專業(yè)。(責任單位: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省文物局、敦煌研究院、省社科聯(lián))
2.加強石窟寺考古研究。持續(xù)推進莫高窟考古發(fā)掘,啟動肅北五個廟石窟等考古發(fā)掘項目。實施敦煌學出版工程,編寫出版莫高窟、麥積山等石窟考古報告及學術專著,深入闡釋出土文物、遺跡的多元價值。(責任單位:省文物局、敦煌研究院)
3.加快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數字化復原。推動敦煌研究院加強與國內外收藏機構的數字化合作,力爭2028年完成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數字化復原項目,建成世界最全面的敦煌學研究文獻庫、最完整的數字資源庫。(責任單位:省委宣傳部、省財政廳、省文旅廳、省政府外事辦、省文物局、敦煌研究院)
4.深化敦煌文化價值闡釋。每年在敦煌文博會期間舉辦敦煌學最新研究成果全球發(fā)布會和敦煌論壇,牢牢掌握敦煌學研究話語權、主導權。定期舉辦敦煌學主題學術研討會,提升《敦煌研究》《敦煌學輯刊》《石窟與土遺址保護研究》等學術期刊辦刊水平。(責任單位:省委宣傳部、省文旅廳、省文物局、敦煌研究院)
(三)推動敦煌文化活化利用。
1.創(chuàng)作生產一批文藝精品。以《絲路花雨》《河西走廊》等經典作品為引領,推動創(chuàng)作一批文學、戲劇、電影、電視劇、紀錄片、廣播劇、動畫片、音樂、舞蹈、美術、攝影、書法、網絡文藝等精品力作。推動敦煌題材舞劇、音樂劇、敦煌舞、敦煌音樂深度融入旅游活動,打造敦煌文化題材演藝品牌。(責任單位:省委宣傳部、省委網信辦、省文旅廳、省廣電局、省廣電總臺、省文聯(lián)、甘肅報業(yè)集團)
2.推動敦煌文化廣泛傳播。每年選取不同省份舉辦敦煌藝術精品展,形成聯(lián)合辦展、巡回展覽、云展覽等融合展示模式。積極推廣敦煌音樂、敦煌舞蹈、敦煌技藝,提升敦煌藝術音樂技藝研承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tǒng)性保護水平。將敦煌文化內容、元素納入公共服務內容。加大敦煌文化文創(chuàng)研發(fā),推出一批文創(chuàng)精品,建設一批集中展示展銷地。(責任單位:省委宣傳部、甘肅日報社、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省文旅廳、省廣電局、省體育局、省文物局、敦煌研究院、省廣電總臺)
(四)建設世界文明展示交流互鑒平臺。
1.實施敦煌“夜經濟”提升工程。加強與俄羅斯、中亞五國、巴基斯坦、蒙古國等國家的文化交流合作,拓展敦煌市沙州夜市街區(qū)空間,打造展銷綜合街區(qū),引進各國特色美食、非遺文創(chuàng)、歌舞表演,豐富“中亞巴扎”體驗空間。(責任單位:省商務廳、省文旅廳、省政府外事辦)
2.拓展會展場館服務效能。建設國際水準現(xiàn)代會議會展服務體系,在敦煌國際會展中心設置世界文明展示基地,引進一批國外精品展覽展演,常態(tài)化舉辦不同國家、不同主題的文化交流展演活動。(責任單位:省商務廳、省文旅廳、省政府外事辦、省文物局、敦煌研究院)
3.豐富國際特色文旅內容。加大大敦煌文化旅游經濟圈建設力度,持續(xù)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qū)文化交流交往。推動重點景區(qū)、敦煌大劇院、樂動敦煌綜合體等重點文旅場所增加“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qū)優(yōu)秀文化元素。引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qū)特色商品,優(yōu)化上元市集等業(yè)態(tài)布局,廣泛開展敦煌文化研學旅游和特色文化活動。(責任單位:省文旅廳、省政府外事辦)
(五)擴大敦煌文化國際影響力。
1.拓展國際交流合作。推動敦煌研究院積極參與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中外聯(lián)合考古行動,深化與共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qū)在文物保護修復、考古探秘、博物館展陳、學術研究、人員培訓等領域務實合作。(責任單位:省文物局、敦煌研究院、省政府外事辦)
2.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加大“走出去”“請進來”力度,推動敦煌議題、敦煌文化元素嵌入重大外事活動。提升敦煌研究院海外辦展水平,開展“敦煌文化環(huán)球連線”、國際研學等文化交流活動。開展“壁畫里的中國”等網絡國際傳播品牌活動。開設敦煌文化專題頻道,策劃、創(chuàng)拍、譯制一批國際傳播作品。用好對外文旅宣傳平臺和賬號,多途徑、多渠道、多系列、多語種傳播敦煌文化。(責任單位:省委宣傳部、省委網信辦、甘肅日報社、省文旅廳、省政府外事辦、省廣電局、省文物局、敦煌研究院、省廣電總臺、甘肅報業(yè)集團)
3.促進對外文化貿易。提升敦煌文博會辦會水平,推動敦煌市申報“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加強市場化運作,推動《絲路花雨》《大夢敦煌》《樂動敦煌》《千手千眼》等文藝精品走出去,擴大文創(chuàng)產品和服務出口。(責任單位:省委宣傳部、省商務廳、省文旅廳、省政府外事辦、省廣電局)
三、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黃河文化旅游帶甘肅段
(六)構筑黃河上游文化標識體系。
1.打造黃河流域人類史及文化史標識。以臨夏世界地質公園、合水黃河古象森林公園等為重點,打造古生物家園地標。以夏河“丹尼索瓦人”發(fā)現(xiàn)地白石崖溶洞遺址、“武山人”發(fā)現(xiàn)地狼叫屲遺址等為重點,打造人類起源地標。以大地灣遺址(秦安)、馬家窯遺址(臨洮)、南佐遺址(西峰)等為重點,打造文明肇啟地標。(責任單位:省文物局、省自然資源廳)
2.打造始祖文化標識體系。以天水伏羲廟、卦臺山等為重點,打造人文根脈地標。以慶城周先祖教民稼穡故地等為重點,打造農耕之源地標。以慶陽岐黃中醫(yī)藥文化博物館、平涼崆峒山等為重點,打造岐黃故里地標。以天水麥積山石窟、慶陽北石窟寺等為重點,打造石窟長廊地標。(責任單位:省文旅廳、省衛(wèi)生健康委、省文物局)
3.打造先周文化標識體系。以慶城周祖陵等為重點,打造周先祖故里地標。以靈臺縣密須國、周文王伐密所筑“靈臺”等為重點,打造先周禮儀文化地標。(責任單位:省文物局)
4.打造早期秦文化標識體系。以禮縣大堡子山遺址及墓群、四角坪遺址等為重點,打造秦先祖地標。以正寧、合水、華池、寧縣境內道路、烽燧及古城遺跡等為重點,打造秦直道地標。(責任單位:省文物局)
5.打造黃河自然遺產與民族民俗文化標識體系。以戰(zhàn)國秦長城西端起點臨洮望兒咀、明長城天??h烏鞘嶺—松山段等為重點,打造“萬里長城”地標。以甘加秘境等草原風情和九色甘南香巴拉旅游藝術節(jié)舉辦地等為重點,打造“圣境甘南·心靈之旅”民族風情地標。以臨夏州“中國花兒之鄉(xiāng)”、臨夏市八坊十三巷等為重點,打造“在河之州”民俗文化地標。以甘南州“黃河首曲”、臨夏州“黃河三灣”、蘭州“黃河之都”百里風情線等為重點,打造“黃河之濱也很美”地標。(責任單位:省文旅廳、省文物局)
(七)推動文化旅游高質量發(fā)展。
1.實施黃河流域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程。推進大地灣、南佐等考古遺址公園建設,以麥積山、炳靈寺、北石窟寺為重點,加強渭河流域石窟長廊系統(tǒng)性保護。積極參與“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項目,推動白石崖溶洞遺址、南佐遺址等重大考古發(fā)掘與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加快甘肅省博物館擴建等重點項目建設。健全黃河流域非遺名錄體系,以蘭州黃河樓為依托,謀劃建設黃河文化博物館。(責任單位:省發(fā)展改革委、省文旅廳、省文物局)
2.實施黃河文化展示傳播工程。推動城鄉(xiāng)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改造提升、晉等升級,文博場館景區(qū)化、社區(qū)化,建成甘肅絲綢之路體育健身長廊。創(chuàng)作推出一批黃河文化題材的“大書”“大劇”“大作”“大片”“大賽”,打造以紀錄片為主的國家級特色頻道。辦好省內、省際黃河文化交流展示、旅游合作營銷、體育賽事、民俗文化等活動。實施文化遺產、文化資源數字化保護和傳播展示項目,推出新時代黃河形象外宣專題片、黃河文化專題紀錄片等,聯(lián)動沿黃省份開展專題外宣活動。(責任單位:省委宣傳部、省文旅廳、省政府外事辦、省體育局、省文物局、省廣電總臺)
3.實施黃河流域文旅產品提質工程。打造一批世界級、國家級文化旅游景區(qū),培育一批旅游名縣、全國重點旅游村鎮(zhèn),推出“九曲黃河、多彩風情”游、“華夏祖脈、秦人祖邑”游、“黃河很美、絲路都會”游、“黃河明珠、水電搖籃”游、“化石王國、探秘遠古”游、“周祖故里、問道崆峒”游等一批黃河流域文化旅游精品線路。(責任單位:省文旅廳)
4.實施黃河流域文化旅游業(yè)培育工程。推動建立黃河文化旅游項目名錄,逐步完善黃河文化旅游帶綜合交通體系。實施蘭州新區(qū)佛慈國家工業(yè)旅游示范園區(qū)、白銀區(qū)“1956”煙火集市等建設項目。布局建設蘭州“全省文化產業(yè)創(chuàng)新發(fā)展核心區(qū)”、天水“區(qū)域文化產業(yè)集聚示范中心”等文化產業(yè)集聚區(qū)。(責任單位:省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協(xié)調推進領導小組文化旅游專責組各成員單位)
四、打造河西走廊國家遺產線路
(八)實施河西走廊國家遺產線路建設“七大工程”。
1.實施遺產線路價值解讀工程。以河西走廊歷史文化名城、珍貴文化遺產、多民族交融薈萃、邊塞邊關文化等為重點,開展“國家遺產線路”解讀闡釋。開展敦煌石窟、玉門火燒溝遺址、天祝吐谷渾王族墓葬群等考古研究和簡牘學、長城學交叉綜合性研究。完成《甘肅藏敦煌文獻全集(1—30冊)》《簡牘學文庫》出版,加快重要考古報告整理出版。(責任單位:省文物局、敦煌研究院、省教育廳、省社科聯(lián))
2.實施石窟藝術長廊建設工程。建設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二期、甘肅省石窟寺監(jiān)測預警平臺等項目。編制公布東千佛洞石窟等重要石窟寺保護規(guī)劃,完成榆林窟等重要石窟寺壁畫、塑像數字化采集。運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推出敦煌藝術、絲綢之路精品展覽。(責任單位:省文物局、敦煌研究院)
3.實施長城邊塞廊道建設工程。加快建設“河西漢塞”“明代雄關”核心展示園、“居延古道”“甘涼咽喉”風景道示范段及臨澤等6個特色資源展示點,把玉門關、嘉峪關關城建設成集中展示漢、明長城文化的長城文化公園標志地。實施長城遺址分級分類保護,修編公布《嘉峪關明長城文物保護規(guī)劃》,改造提升嘉峪關關城基礎服務設施,建設數字展示中心。實施玉門段、天祝段等漢明長城保護維修和安全防護工程,建成中國長城世界文化遺產監(jiān)測預警平臺。(責任單位:省文物局、敦煌研究院)
4.實施古城古鎮(zhèn)連廊建設工程。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zhèn)整體保護,實施武威文廟等重要古建筑集中連片保護和張掖大佛寺等本體保護、環(huán)境整治和安防工程。加快推進鎖陽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加強懸泉置、永泰城址、黑水國等大遺址保護利用。(責任單位:省住建廳、省文物局、敦煌研究院)
5.實施紅色文化傳承弘揚工程。推動西路軍永昌戰(zhàn)役遺址大沽政治部舊址、嘉峪關酒泉航空站舊址、山丹艾黎紀念館等一批革命舊址和館藏文物保護利用項目建設。依托革命舊址、工業(yè)遺址、紀念館等資源,建設“紅色甘肅”展示弘揚廊道。(責任單位:省工信廳、省文旅廳、省文物局)
6.實施河西走廊展廳連線工程。成立河西走廊博物館紀念館區(qū)域發(fā)展聯(lián)盟,定期主辦特色展覽、專題活動。推動敦煌研究院創(chuàng)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推動武威、酒泉市博物館創(chuàng)建國家卓越博物館和國家A級旅游景區(qū)。建設絲路通衢、長城邊塞等河西走廊文物主題游徑。(責任單位:省文旅廳、省文物局、省交通運輸廳、敦煌研究院)
7.實施非遺系統(tǒng)性保護工程。加強民族民俗文化研究、闡釋,開展沿線非遺資源普查,積極申報國家級和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做好國家級、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申報認定。推動酒泉、張掖申報國家級文化生態(tài)保護試驗區(qū)。加強與蘭州大學、蘭州文理學院等高校合作,編印、出版非遺理論類輯刊、讀本。實施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研培計劃,做好非遺工坊、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培訓。持續(xù)舉辦“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購物節(jié)”“非遺進景區(qū)”等活動。(責任單位:省文旅廳、省教育廳、省民委)
五、推動實施紅色文化保護傳承區(qū)建設
(九)推進革命文物保護展示。
1.建設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qū)。編制完成陜甘、陜甘寧、長征、西路軍片區(qū)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專項規(guī)劃。加快建設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甘肅段,加大俄界會議舊址、哈達鋪會議舊址等重要長征文物的保護利用,把會寧打造成我省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的標志地。持續(xù)實施南梁陜甘邊區(qū)革命政府舊址等革命文物保護利用項目,打造“燎原星火、碩果南梁”等4個主題展示區(qū),把南梁打造成革命文物整體保護利用的新樣板。持續(xù)實施虎豹口紅軍強渡黃河遺址等西路軍片區(qū)革命文物保護利用項目,打造“揮師西渡”等6個主題展示區(qū)。(責任單位:省委宣傳部、省發(fā)展改革委、省住建廳、省文旅廳、省文物局)
2.加強革命文物展示利用。改造提升南梁革命紀念館、兩當兵變紀念館等陳列展覽,加快館藏珍貴革命文物數字化建設。實施榜羅鎮(zhèn)會議舊址、徽縣永寧區(qū)蘇維埃政府及紅十八師駐地舊址等一批重要革命舊址展示利用項目。(責任單位:省委宣傳部、省委黨史研究室、省發(fā)展改革委、省文物局)
(十)推進紅色文化傳承弘揚。
1.深化紅色文化鑄魂育人。運用紅色資源,在重要節(jié)日紀念日舉辦“祭英烈”等主題性活動。開展“兩點一存耀華夏”和“青春華章·重走西北角”等網絡主題宣傳。推動建立“大思政課”文化實踐育人聯(lián)席機制,依托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革命場館共建高校思政隊伍培訓研修中心,開發(fā)實踐育人線路和課程,鼓勵支持文物和黨史系統(tǒng)專家學者進校園、上課堂、作宣講。積極開展紅色主題現(xiàn)場教學、志愿服務、實習實踐、研學旅行。(責任單位:省委宣傳部、省委網信辦、省委黨史研究室、省教育廳、省文旅廳、省文物局)
2.加大紅色文藝作品創(chuàng)作。創(chuàng)排一批傳播弘揚紅色文化的情景劇、歌舞劇、電影電視等文藝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推出更多優(yōu)質網絡產品,持續(xù)加強網上傳播推介。拍攝《南梁》《紅軍長征在甘肅》《天水空戰(zhàn)》《英雄的旗幟》等精品劇目。(責任單位:省委宣傳部、省委網信辦、省委黨史研究室、省教育廳、省文旅廳、省廣電局、省文物局、省廣電總臺、省文聯(lián))
3.推進革命文物與紅色旅游深度融合。推出一批具有引領力的紅色旅游研學項目和精品課程,建設一批沉浸式、體驗式紅色旅游實景課堂。舉辦紅色故事講解員大賽、紅色旅游創(chuàng)意策劃大賽。持續(xù)培育“紅色沃土、長征豐碑、浴血河西”紅色旅游品牌,打造“南梁精神紅色記憶之旅”“長征會師勝利之旅”“西路軍紅色征程之旅”等產品線路。(責任單位: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省文旅廳、省文物局)
六、加強組織實施
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協(xié)同配合,建立政府主導、部門協(xié)同、社企共同參與的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工作落實機制,及時研究解決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政策措施細化和重大項目建設等方面的問題。要充分發(fā)揮科技對文化遺產保護、考古發(fā)掘、價值闡釋、展示傳播等的賦能作用,借助互聯(lián)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進一步提升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水平。健全完善金融機構、社會資本參與公益性保護文化遺產機制,加強市場準入、人才保障、項目用地等要素保障。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廣泛開展宣傳報道,營造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的良好氛圍。
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5年3月13日?????